恒富配资
对于正在积极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中国,主动监管稳定币并顺势而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或许是更优解。货币国际化方面,稳定币的潜力与挑战值得探讨。
原文 :《稳定币应用要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
作者 |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管涛
图片 |网络恒富配资
稳定币浪潮正向全球袭来,成为各国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放任稳定币在监管外围无序发展会对本国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影响,放弃一个高效的结算工具更将错失货币全球化新机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指出,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实现了“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对于正在积极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中国,主动监管稳定币并顺势而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或许是更优解。
稳定币是一种特殊的加密货币,设计目的旨在维持恒定价值,通常与美元保持1:1挂钩,并由实物资产(如美国国债或黄金)作为支撑。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占据市场99%份额,总流通量逾2600亿美元。稳定币作为当前热点议题,主要疑问集中在其本质方面:稳定币的核心属性究竟应界定为货币还是资产;稳定币的货币属性重要,还是技术属性重要;若稳定币的可编程智能合约技术确具优势,传统银行体系面临何种实质性技术障碍或法律障碍导致其无法采用或快速复制;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的“代币化”与“证券化”之间是何种关系。
稳定币与货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方面,稳定币的潜力与挑战值得探讨。一方面,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等特定场景下,尤其是跨境电商交易场景中点对点、链上与链下结合的应用模式,具备一定应用潜力。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基石是国家综合国力而非技术。一种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仅仅靠发行稳定币难以实现国际化目标。稳定币的价值稳定性最终依赖于其信用支撑,与法定货币、底层货币挂钩,这与基于市场共识、波动性显著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有显著区别。20世纪60年代创设特别提款权SDR仅暂缓美元危机,未能阻止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便是印证技术性方案难以替代根本的经济实力支撑的案例。若稳定币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其技术路线可行,需从以下几方面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明确稳定币交易量规模的衡量口径。对当前稳定币十几万亿,甚至二十几万亿的交易量规模需审慎解读,因其交易主体多集中于数字资产相关领域,与Visa等传统支付网络的日常支付交易并不相同,属于不可比口径。稳定币技术更可能定位于现有银行服务的补充性工具,而非全面替代。稳定币交易速度快、支付成本低等技术优势在特定场景下具有价值,但也可能伴生相应风险,如交易错误难以撤销。多数涉及复杂服务的跨境交易并非完全契合点对点的货到付款模式,仍需依赖银行提供的综合金融支持。就技术本身而言,其对银行体系应不构成实质性应用障碍,若相关技术被验证有效恒富配资,银行机构完全具备采纳能力。当前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体系加速融合的趋势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稳慎推进试点工作。对于中国内地引入稳定币要秉持开放心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稳慎的方式推进相关试点工作。具体来讲,在内地引入人民币稳定币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人民币稳定币有可能面临跨境流通的障碍。以香港试点为例,如果引入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由于内地对香港没有域外管辖,如果人民币在离岸市场流通使用,不存在法律障碍。最大的实践挑战在于如果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要到内地流通使用,如何实现与内地金融体系的顺畅对接。若内地未建立相应的人民币稳定币体系或数字钱包等基础设施,则无法实现真正的点对点交易。稳定币的跨境属性、全球属性使其本质上属于离岸账户范畴,一旦需要进入内地流通,完成链上稳定币向链下法币的转换,必然涉及与境内严格的外汇管理、账户管理等监管框架的复杂对接与合规要求。若严格限定于境外使用的“两头在外”模式,则对内地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存在潜在的管理挑战。若稳定币由非银行机构发行,将对现行主要依赖银行渠道的数据报送、间接申报造成数据缺口。在点对点交易模式下,银行依据展业原则进行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调查的操作存在落实的困难。
汇兑成本也是影响稳定币应用前景的重要因素。前些年,Facebook曾经考虑推出盯住一篮子货币天秤币(Libra)。后因监管部门的反对,该计划最终流产。然而,除了天秤币有可能对法定货币造成冲击的担忧外,还有一个问题即天秤币落地以后的兑换成本问题。因为主要经济体普遍维护法定货币的境内唯一法偿地位,天秤币落地后要兑换成消费支付地法偿货币,面临一定的兑换成本。这或将削弱其实际应用的吸引力。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9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